互联网下半场,几乎所有互联网产品都受到了冲击,难以幸免,而知乎亦是如此。当浮躁、喧嚣、碎片化等现象袭来,重长内容、内容沉淀、内容价值的知乎该如何应对注意力之争,面对终局之战呢?
这是知乎惯用的提问方式。任何的事件/新闻,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取巧提问。而前10个热榜问题中,有8个“如何看待”是常有的事。
这种提问也是最快的,让共频的人聚集的好办法。我们也总能看到当事人亲自答,分享他的一手真实信息——总是如此。
但总是如此的知乎,好像不是之前的那个知乎了——那个有耐心、能沉淀、注重长期收益的知乎。
基于如何看待的问题框架,是聚焦当下,收集各方看法,让经历者和智者给我们详细解读。且不说看解读与刷抖音的区别,但等热度过去,问题也烟消云散,谁还记得曾经的大师,知乎是否还看待他在流浪?
热点内容是短暂的、即时满足的,各个回答之间较少能产生碰撞的火花或互补完善——但这才是能够沉淀的有价值的内容。
我们好像已经很久没在知乎看到有价值的内容了,我们在知乎的关注信息流已经被热榜占据,以致于点开十几个关注对象,他们要么僵尸,要么动态时间线惊人的一致。
这对一个分发内容社区来说,是灾难性的。
于是,知乎是有问题的。
知乎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构成:
知乎10岁了,伴随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
知乎的初期发展是经典增长案例:走价值路线,推行邀请制,在互联网圈沉淀优质内容,之后再开放注册,然后迎来爆发——这样既解决了早期的内容库存,也奠定了产品调性,让社区健康蓬勃发展。
2010-2013也是互联网职业大发展的年代,产品运营等岗位的火热,确实需要沉淀一些方法论出来。
知乎刚好符合这一时代的需求:让知识生产者先富带动后富,让行业先行者沉淀经验分享输出,让新入行者了解学习优质内容,至此达成正向循环的增长飞轮。
但在经历10年的发展之后,情况已经变了:
职业发展已经成熟,知识系统已然形成。当职业有百科的时候,在内容上也就表示着已经沉淀到底了。
比如产品、运营、理财、减肥等多个领域,我们总能找到对应的知乎百科。百科代表的是完整度,在完整度的情况下,新的内容持续产出已经很慢很慢了。
这是趋近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与日渐消沉的优质问题之间的矛盾。
于是很多水货问答,充斥在现在的知乎:
在等你来答模块,里面的问题基本上充斥着即时性、好奇性的问题。比如说一句鼓励的话、小时候胆子多大,这些问题大部分是噪音,且对平台无长期价值。
然后就是知乎的热榜。微博的定位是社交媒体,让用户健忘、追寻新的热点是微博的主要诉求和价值体现。但知乎若聚焦于热榜也走即时路线,就显得奇怪,最明显的怪异是:热榜不是(用户的)问题,不是说有问题才上知乎吗?
当然,在全网讨论的基础上,知乎如果不参与也显得怪异。
但如何处理长期价值与短期价值,就需要有艺术的平衡。
长期价值在于内容沉淀,短期价值在于实时解答——前面是知乎的领域,后面是百度知道的领域。
现在的知乎,已经温水煮青蛙的变成了百度知道。
同时,由于长期价值问题的库存告急,知乎沉浸在百度知道的喧嚣中,已无法自拔。
知乎的内容沉淀越来越慢,已经赶不上时代需求。
这里的需求包含两个维度:生产和消费。
问答在生产时,严重受限于问题——先有问题,才有答案。
但知乎当前有价值的新问题产生速度已经变慢,因此基于问题的答案,相应的也无法产生。
也有另一种情况——旧问题的新回答。但新回答一来在内容上难出新意,二来在曝光上难被找寻,后发劣势明显。
在知乎基于排序 = 原力 + 上升 + 下沉(+时间)的维度下,曝光度严重不足。
基于此,用户在知乎看到的回答,大部分都是几年前的老回答,在时间上略显陈旧。
那么,在这种氛围熏陶下,什么样的答案能够快速崛起呢?
答案是:博人眼球的。
——这就是在知乎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意义。不说年入百万,你的回答就是石沉大海。
所以知乎慢慢的也就变成了“逼乎”,里面充斥着故事;且知乎现在在创作上明确支持虚构,算是将这种形式官方转正。
更甚的是:在问答中穿插官方的档案局、盐选故事,更是助长这种势力增长。
用户愿意看这种回答,但用户愿意看的就是对平台有价值的吗?
故事不重要,价值才重要。
关注于故事,在问答的生产上是舍本逐末。
内容的沉淀在于价值,而价值是用户阅读后的主观感知。
知乎长文字的形式不是现在的主流媒体形式。我们可能渐渐的丧失了阅读长文字的耐心,15s滑动而过的短视频,才是常规操作。
现在的小白用户都成了知识付费的韭菜,他们为什么不自己搜索找到答案?即时满足的时代下,他们渐渐失去了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寻找解惑能力,他们没有耐心读完知乎百科,转而选择了焦虑更强、接受度更轻松的付费辅导模式。
知乎的长文字消费,有点落后于时代。
短视频是趋势,在内容层面更是如此——知乎的即影短视频,在尝试几个月后便宣告解散。
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问题下面是短视频的回答将会怎样?
抖音是基于单列的兴趣推荐,快手是基于双列的附近推荐,知乎是基于问题的集合推荐,但知乎在这条路之上,没有坚持走下去,有些可惜。
产品的发展要紧跟时代,要不就会落后于时代,变得步履蹒跚。
视频问答是要坚持探索的:
这样即解决内容的生产,又能符合当前用户的消费习惯,后续也能打通商业化的任督二脉。
至于视频回答的内容生产动力,知乎完全可以以MCN的形式来扶持。
知乎本当是知识付费领域最大的MCN,也应当是最大的MCN。
知乎,越来越慢的似乎到了无法挣脱的终局。
知乎的价值稀释体现在留存和获客两个层面。
知乎能给优质回答者提供的价值,与平台价值错位。
内容平台有天然的20/80原则,优质回答者总是稀缺,大部分用户是来消费的。因此维护平台价值,就必须要对优质回答者加强运营,保证其持续输出,且朝着平台价值取向的输出。
但知乎在中大V的变现上,走得步履蹒跚,以致于现在,往自己的私域导流成为了回答者的唯一目的。
这样,知乎就变成了洗流量的地方。
在这种功利目的下,哪种方式能洗更大的流量,回答者就会用哪种方式。这必然不符合平台的长期价值,内容价值在降低,小白用户被诱导。
而且回答者不会长久留下,一旦知乎的流量洗不动或者洗的流量价值不大,他们也就走了。
知乎再度回归到价值获客,但价值在稀释。
知乎曾经靠品宣获客,品宣时获客数是衡量效果的唯一指标,知乎的世界杯洗脑广告就是证明。
这个广告是否让人反感且不说,仔细想想“有问题上知乎”的 slogn 就感觉不太对。
站在获客的角度,所有的用户都要来知乎——这也是铺天盖地的世界杯广告的意义。
有问题上知乎,这句话表述的是寻找答案,用完即走的工具属性。
但知乎是“逛”还是“找”呢?
“逛”和“找”,在价值层面天差地别。
知乎的推广,有天然的门槛。知乎的名字二字就代表有门槛——不是每个人都懂“知乎”两字的意义,不懂就代表了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知乎。
这是一个即时满足的消费时代,不是一个探索得解的求知时代。
在这一点上,知乎和B站,都将面临用户的天花板。
增长黑客理论虽多,然归根结底都要回归到产品价值,回归到 LTV 能 cover 成本的层面。
计算了一圈后,知乎由世界杯的品宣获客,再度回归到了偏向于长期的价值获客。
但知乎的价值在慢慢被稀释。
热点问题,一直在转移用户的价值注意力。新用户到来时,感受到的是喧嚣,培养的用户习惯是热闹围观;不是静下心来,细品一篇思想精华的问答——这才是我们喜欢的原始的知乎氛围。而且热点必须要一直追,药不能停,这是一条不归路。
知乎,已经处在想走价值路线但价值在稀释的局面。
如果说头条是智能推荐的资讯引擎,那么知乎就是智能推荐的知识引擎。
知乎是互联网最大的知识聚集地,拥有海量信息的核心就是信息分发,但知乎在分发上做的一言难尽。
知乎平台的核心必然是 follow,知乎就是关注的早期坚定执行者。
关注是订阅模式——订阅后,用户的时间轴被关注的行为占据。这就需要保证被关注者长期在线,关注的预期也是他会持续的输出优质内容。
但知乎的关注流噪音很大,这是因为能进入关注流的成本很低,一个赞就会给用户提示。这是微博的转发逻辑。
且经历了热榜的污染,用户的行为一直都是社会热点,关注了几百人,结果这几百人越来越趋同,可能知乎已经做了降噪,但我还没发现。
推荐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基于可能感兴趣的问题推荐,一个是点开问题后的答案排序。
问题的推荐肯定是基于推荐算法的协同过滤。唯一需要怀疑的是就是可能太过于敏感,有时全是小姐姐,有时候全是几万赞的高赞回答。
这跟推荐商品不一样,知乎应当更注重长期的价值推荐,或者说是略带迟钝的,用户短期内在知乎不会明显变化,兴趣也不是心血来潮。
一个问题下的答案分发呢?
原力+上升+下降
核心还是搜索引擎逻辑。
在这个公式里,跟当前用户的操作和行为是无关的,只跟别人有关。
这就会造成千人一面:在一个问题下面,短期内答案的排序不变。好处是价值排序,提高效率;问题是流量集中在部分回答,让其他的回答无法破局。
于是,答案的价值分发,是否要参照用户的行为逻辑?这样尝试可能有好有坏,但方向是一个更懂用户的知乎。
所以,还回到开始:知乎是不是知识的智能推荐引擎?
这个“智能”,可以是基于问题的分发,可以是基于问题下回答的分发,也可以是基于用户的千人千面。
分发的另一个有意思的维度是:公众号文章和知乎问答的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大部分的回答上都会引导关注公众号?
知乎的每一篇回答,都可以拓展成一篇公众号文章。
那站在这个维度,知乎就好比公众号的聚合地,将同一主题的文章聚集起来。
基于这个前提,问答的分发模式是否也可以尝试一种新的形态呢?
很有意思。
有很多有意思的方向可以探索,但知乎并未让人看到探索和诚意,有些叹息。
知乎本是互联网一个清净之地,远离喧嚣,让人可以去细品一些文字,一个精神栖息地。
但发展至今,有些失望,有些问题。
互联网的下半场,没有一片净土可以独善其身,要么同流合污,要么直面挑战。知乎要成为那个影响大环境的人啊(这一句褒义)。
且看知乎在这物欲横流耐心尽失的下半场,如何应对注意力之争,如何面对终局之战。
不甚期待。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和其妻子章泽天最近成为了互联网舆论关注的焦点。有关他们“移民美国”和在美国购买豪宅的传言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然而,京东官方通过微博发言人发布的消息澄清了这些传言,称这些言论纯属虚假信息和蓄意捏造。
日前,据博主“@超能数码君老周”爆料,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预计将集体采购百万台规模的华为Mate60系列手机。
据报道,荷兰半导体设备公司ASML正看到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负面影响。阿斯麦(ASML)CEO彼得·温宁克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分享了他对中国大陆问题以及该公司面临的出口管制和保护主义的看法。彼得曾在多个场合表达了他对出口管制以及中荷经济关系的担忧。
今年早些时候,抖音悄然上线了一款名为“青桃”的 App,Slogan 为“看见你的热爱”,根据应用介绍可知,“青桃”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兴趣知识视频平台,由抖音官方出品的中长视频关联版本,整体风格有些类似B站。
日前,威马汽车首席数据官梅松林转发了一份“世界各国地区拥车率排行榜”,同时,他发文表示:中国汽车普及率低于非洲国家尼日利亚,每百户家庭仅17户有车。意大利世界排名第一,每十户中九户有车。
近日,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维生素 C 和 E 等抗氧化剂会激活一种机制,刺激癌症肿瘤中新血管的生长,帮助它们生长和扩散。
据媒体援引消息人士报道,苹果公司正在测试使用3D打印技术来生产其智能手表的钢质底盘。消息传出后,3D系统一度大涨超10%,不过截至周三收盘,该股涨幅回落至2%以内。
9月2日,坐拥千万粉丝的网红主播“秀才”账号被封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热议。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秀才”账号违反平台相关规定,已封禁。据知情人士透露,秀才近期被举报存在违法行为,这可能是他被封禁的部分原因。据悉,“秀才”年龄39岁,是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人,抖音网红,粉丝数量超1200万。他曾被称为“中老年...
9月3日消息,亚马逊的一些股东,包括持有该公司股票的一家养老基金,日前对亚马逊、其创始人贝索斯和其董事会提起诉讼,指控他们在为 Project Kuiper 卫星星座项目购买发射服务时“违反了信义义务”。
据消息,为推广自家应用,苹果现推出了一个名为“Apps by Apple”的网站,展示了苹果为旗下产品(如 iPhone、iPad、Apple Watch、Mac 和 Apple TV)开发的各种应用程序。
特斯拉本周在美国大幅下调Model S和X售价,引发了该公司一些最坚定支持者的不满。知名特斯拉多头、未来基金(Future Fund)管理合伙人加里·布莱克发帖称,降价是一种“短期麻醉剂”,会让潜在客户等待进一步降价。
据外媒9月2日报道,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称,尽管荷兰政府颁布的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新规9月正式生效,但该公司已获得在2023年底以前向中国运送受限制芯片制造机器的许可。
近日,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苹果卫星服务提供商 Globalstar 近期向马斯克旗下的 SpaceX 支付 6400 万美元(约 4.65 亿元人民币)。用于在 2023-2025 年期间,发射卫星,进一步扩展苹果 iPhone 系列的 SOS 卫星服务。
据报道,马斯克旗下社交平台𝕏(推特)日前调整了隐私政策,允许 𝕏 使用用户发布的信息来训练其人工智能(AI)模型。新的隐私政策将于 9 月 29 日生效。新政策规定,𝕏可能会使用所收集到的平台信息和公开可用的信息,来帮助训练 𝕏 的机器学习或人工智能模型。
9月2日,荣耀CEO赵明在采访中谈及华为手机回归时表示,替老同事们高兴,觉得手机行业,由于华为的回归,让竞争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多的魅力,对行业来说也是件好事。
《自然》3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一个名为Swift的人工智能(AI)系统,该系统驾驶无人机的能力可在真实世界中一对一冠军赛里战胜人类对手。
近日,非营利组织纽约真菌学会(NYMS)发出警告,表示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上,充斥着各种AI生成的蘑菇觅食科普书籍,其中存在诸多错误。
社交媒体平台𝕏(原推特)新隐私政策提到:“在您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出于安全、安保和身份识别目的收集和使用您的生物识别信息。”
2023年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上,各大企业都带来了最新的理念和产品,而高端化、本土化的中国产品正在不断吸引欧洲等国际市场的目光。
罗永浩日前在直播中吐槽苹果即将推出的 iPhone 新品,具体内容为:“以我对我‘子公司’的了解,我认为 iPhone 15 跟 iPhone 14 不会有什么区别的,除了序(列)号变了,这个‘不要脸’的东西,这个‘臭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