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研究人员获得了美国能源部“既定的促进竞争研究计划”(Established Program to Stimulate Competitive Research,EPSCoR)所提供的10万美元奖金,用于开发这款手术机器人。在未来,这项技术可以为宇航员在远离地球(比如执行飞往火星的任务时)的情况下提供外科手术解决方案,以应对紧急的医疗事件。
不过,在2024年登上国际空间站之后,MIRA首先要接受相关的测试,这些测试将在一个微波炉大小的实验箱内进行。研究人员希望通过一系列无需医生或宇航员指导的自主测试,来微调该机器人在微重力环境下的手术操作,这些自主测试包括切断绷紧的橡皮筋,以及模拟手术动作推动串在电线上的金属环等。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工程学教授谢恩·法利特(Shane Farritor)在一份声明中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是这项研究的长期支持者,作为这项努力的成果,我们的机器人将有机会登上国际空间站。”据法利特估计,MIRA可能还要50至100年才能独立开展手术。就2024年的测试而言,其目标并不是该机器人的自动化水平,而是在微重力条件下对其操作能力进行微调。
MIRA机器人重量约为0.9千克,呈纤长的圆柱形,底部具有两根可移动的操作臂,末端配有抓取和切割的工具。在进行真正的手术操作之前,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测试和微调工作。接下来的一年里,法利特和他的团队将为MIRA编写定制程序,配置各项参数,使其能够在标准化的空间站实验箱内进行测试。他们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极端条件测试,以确保MIRA在太空中能按预期运行,并且在发射过程中安然无恙。
在之前的测试中,外科医生已经成功使用MIRA进行了结肠切除手术。在另一项测试中,一名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员成功对MIRA进行了远程操控,在距离手术室1448公里的地方完成了模拟手术任务。
MIRA是由法利特参与创立的初创公司Virtual Incision开发的,自2006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已经吸引了超过1亿美元的风险投资。
太空手术会面临哪些问题?
在2018年6月19日发表于《英国外科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应对太空外科手术中漂浮的传染性体液?根据这篇名为《太空中的外科手术》(Surgery in space)的综述论文,逃逸的血液、尿液和粪便仅仅是宇航员在太空外科手术过程中面临的众多复杂问题的一小部分。
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和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医院的研究人员梳理了60年来的学术文献,对太空手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进行了最全面的汇总。“在漫长的太空旅行中,未来的宇航员或殖民者将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常见病症,”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新的病症可能会由长期失重、宇宙辐射暴露和创伤等引起。”至少就目前而言,人类对于处理这些问题还毫无准备。
太空中有很多东西可以伤害到宇航员,但目前并没有多少处理这些危险的方法。研究人员在综述中写道,目前国际空间站上处理突发医疗事件的方法包括尽快将宇航员送回地球。如果是在火星上,返回地球进行治疗显然并不现实。根据计算,即使在最佳条件下,前往火星的旅程也需要大约9个月时间。让地球上的医生通过医疗机器人实施远程手术同样不是个好主意。“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是7820万公里,意味着任何地方的无线电信号通讯延迟都在4到22分钟之间,”研究人员写道。
如果在太空中有进行手术的必要,就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人来亲手完成。这本身也会带来问题。现有航天器的存储空间过于狭小,无法容纳一家小型医院所拥有的一切。“携带处理每一种太空病症所需的设备将是不可能的,”研究人员写道。以往的研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3D打印。与其发射携带所有已知医疗工具的飞船,不如建立一个数据库,将所有医疗工具的3D打印模板囊括进去。通过这一方法,宇航员医生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打印出所需的工具。
外科手术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为了对抗飞船上的微重力环境,患者必须忍受身体被限制住。在患者被固定住之后,从开放伤口里渗出的体液将是另一个更加棘手的挑战。“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血液往往会聚集起来,并且在器械的破坏下形成圆珠状的液滴,”研究人员写道,“这些液滴会从身体表面漂浮起来,并散布在整个舱内,带来的潜在的生物危害。”
更糟糕的是,在病人被固定住时,由于没有重力的作用,病人的肠道无法固定就位,可能会漂浮起来并靠在腹壁上。这会增加病人肠道在手术过程中被意外切除的风险,肠胃细菌也可能逃逸到病人体内和飞船环境中。避免血液和其他体液污染的一个方法是,将病人置于一个与飞船其他部分隔离的“密封舱室”内。研究人员称,这种舱室或许可以做成特制的“创伤救治舱”(traumapod)形式,这是一个密封的医疗舱,设置在未来飞船的内部。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和其妻子章泽天最近成为了互联网舆论关注的焦点。有关他们“移民美国”和在美国购买豪宅的传言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然而,京东官方通过微博发言人发布的消息澄清了这些传言,称这些言论纯属虚假信息和蓄意捏造。
日前,据博主“@超能数码君老周”爆料,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预计将集体采购百万台规模的华为Mate60系列手机。
据报道,荷兰半导体设备公司ASML正看到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负面影响。阿斯麦(ASML)CEO彼得·温宁克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分享了他对中国大陆问题以及该公司面临的出口管制和保护主义的看法。彼得曾在多个场合表达了他对出口管制以及中荷经济关系的担忧。
今年早些时候,抖音悄然上线了一款名为“青桃”的 App,Slogan 为“看见你的热爱”,根据应用介绍可知,“青桃”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兴趣知识视频平台,由抖音官方出品的中长视频关联版本,整体风格有些类似B站。
日前,威马汽车首席数据官梅松林转发了一份“世界各国地区拥车率排行榜”,同时,他发文表示:中国汽车普及率低于非洲国家尼日利亚,每百户家庭仅17户有车。意大利世界排名第一,每十户中九户有车。
近日,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维生素 C 和 E 等抗氧化剂会激活一种机制,刺激癌症肿瘤中新血管的生长,帮助它们生长和扩散。
据媒体援引消息人士报道,苹果公司正在测试使用3D打印技术来生产其智能手表的钢质底盘。消息传出后,3D系统一度大涨超10%,不过截至周三收盘,该股涨幅回落至2%以内。
9月2日,坐拥千万粉丝的网红主播“秀才”账号被封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热议。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秀才”账号违反平台相关规定,已封禁。据知情人士透露,秀才近期被举报存在违法行为,这可能是他被封禁的部分原因。据悉,“秀才”年龄39岁,是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人,抖音网红,粉丝数量超1200万。他曾被称为“中老年...
9月3日消息,亚马逊的一些股东,包括持有该公司股票的一家养老基金,日前对亚马逊、其创始人贝索斯和其董事会提起诉讼,指控他们在为 Project Kuiper 卫星星座项目购买发射服务时“违反了信义义务”。
据消息,为推广自家应用,苹果现推出了一个名为“Apps by Apple”的网站,展示了苹果为旗下产品(如 iPhone、iPad、Apple Watch、Mac 和 Apple TV)开发的各种应用程序。
特斯拉本周在美国大幅下调Model S和X售价,引发了该公司一些最坚定支持者的不满。知名特斯拉多头、未来基金(Future Fund)管理合伙人加里·布莱克发帖称,降价是一种“短期麻醉剂”,会让潜在客户等待进一步降价。
据外媒9月2日报道,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称,尽管荷兰政府颁布的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新规9月正式生效,但该公司已获得在2023年底以前向中国运送受限制芯片制造机器的许可。
近日,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苹果卫星服务提供商 Globalstar 近期向马斯克旗下的 SpaceX 支付 6400 万美元(约 4.65 亿元人民币)。用于在 2023-2025 年期间,发射卫星,进一步扩展苹果 iPhone 系列的 SOS 卫星服务。
据报道,马斯克旗下社交平台𝕏(推特)日前调整了隐私政策,允许 𝕏 使用用户发布的信息来训练其人工智能(AI)模型。新的隐私政策将于 9 月 29 日生效。新政策规定,𝕏可能会使用所收集到的平台信息和公开可用的信息,来帮助训练 𝕏 的机器学习或人工智能模型。
9月2日,荣耀CEO赵明在采访中谈及华为手机回归时表示,替老同事们高兴,觉得手机行业,由于华为的回归,让竞争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多的魅力,对行业来说也是件好事。
《自然》3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一个名为Swift的人工智能(AI)系统,该系统驾驶无人机的能力可在真实世界中一对一冠军赛里战胜人类对手。
近日,非营利组织纽约真菌学会(NYMS)发出警告,表示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上,充斥着各种AI生成的蘑菇觅食科普书籍,其中存在诸多错误。
社交媒体平台𝕏(原推特)新隐私政策提到:“在您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出于安全、安保和身份识别目的收集和使用您的生物识别信息。”
2023年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上,各大企业都带来了最新的理念和产品,而高端化、本土化的中国产品正在不断吸引欧洲等国际市场的目光。
罗永浩日前在直播中吐槽苹果即将推出的 iPhone 新品,具体内容为:“以我对我‘子公司’的了解,我认为 iPhone 15 跟 iPhone 14 不会有什么区别的,除了序(列)号变了,这个‘不要脸’的东西,这个‘臭厨子’。